• 尊龙凯时


  • 0592-5558758
    新闻资讯
    NEWS INFORMATION
    分类
    神舟十三飞天,3名宇航员家境背景曝光,告诉孩子命运的真相...... 尊龙凯时 今天
    发表时间:2021-10-22

   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 ,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。


    由航天员翟志刚、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的“最帅飞行天团” ,正式开启了他们长达6个月的“太空出差”征途 。


    中国航天又一次创造多项纪录 :三位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,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 ,并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……


    尊龙凯时要告诉孩子们 :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太空强国!


    而担起这次重大挑战的三名宇航员 ,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让人仰望的超人 ,他们的起点甚至比尊龙凯时大多数人都低。


    1966年10月,翟志刚出生在黑龙江龙江县的一个贫困家庭 。


    01


    翟志刚出生时 ,作为父亲的翟向朝已经 53 岁 ,母亲贾桂芝也 41 岁,而他还有五个哥哥姐姐,他的出生毫无疑问又为这个家庭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,但是当时讲究“养儿防老” ,所以一家人对于这个新生男孩的到来还是非常开心。


    然而不久之后,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因为太过劳累,在一次耕作中病倒了。病好之后的父亲也落下了病根,腿脚不再像往日那般灵活,苦活重活也不能做了,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到了母亲贾桂芝的肩上 。


    身为男性的翟向朝都会被累倒,这对于贾桂芝又是多大的挑战 。翟志刚的母亲每天都要像个汉子一样在地里劳作 ,勉强维持着家里的吃穿用度 。


    后来 ,贾桂芝每天早出晚归地去街上炒瓜子,靠着这个活计让翟志刚上完了初中。初中毕业时 ,母亲贾桂芝已经快60岁了 ,翟志刚不忍母亲再这样受苦 ,于是想要辍学干活 ,为母亲分担 。


    可是没想到,他说出自己辍学的想法后,一贯和善的母亲生气了,坚决不同意他辍学 。在母亲的“逼迫”下 ,翟志刚继续着他的学业之旅 。既然他没有办法辍学 ,为母亲分担,就只有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让母亲感到欣慰,而他也做到了。


    在1985年 ,翟志刚成功考上了当时长春的飞行学院。


    在“神舟五号”发射前,贾桂芝病倒了 ,当时的翟志刚正在为成为首飞成员做准备。贾桂芝知道儿子的脾气 ,为了不让他分心,坚决不让其他人告诉翟志刚。之后,贾桂芝的病情再一次恶化 ,昏迷多日后离开了人世。翟志刚是在母亲去世三天后才赶了回来的 。


    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,是翟志刚人生最大的遗憾。翟志刚给母亲磕了三头后 ,又投入到了航天事业中 。之后的他更加努力 ,更加刻苦,不惧生死,他希望天上的母亲为自己感到骄傲。


    苍天不负苦心人,在2008年,翟志刚成为“神舟七号”的航天员 ,并且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太空漫游的人 ,他的名字将永远被记录在中国的航天史上,也将被所有中国人所铭记。


    在翟志刚荣耀的背后,是那个风里来雨里去,辛苦劳作的母亲。没有母亲贾桂芝,也就没有今天的翟志刚。


    希望人们不仅能够记住荣耀加身的翟志刚,也能记住这位母亲 。


    02


    王亚平,这次将成为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,上次去太空时还不是妈妈 ,这次再上太空 ,王亚平和5岁女儿约定:为她和她的同学们“摘星星回来”。


    神舟十三号升空,15日晚,王亚平的女儿也到现场为妈妈加油 ,那挥动的小手,一声声稚嫩的“妈妈”萌化了尊龙凯时的心 ,也让尊龙凯时更加为祖国骄傲和自豪 !


    可是,你知道吗?王亚平曾被称为“樱桃女孩”,因为她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,是一个漫山遍野种满樱桃树的美丽小村庄。


   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,以种植樱桃为主,这也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。王亚平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(还有一妹妹) ,从小就知道帮助父母做农活。


    王亚平的母亲曾说:“七八岁时就能帮家里干农活,手脚很麻利,人家都说我养了个贴心的好闺女。”上学后,王亚平不仅学习名列前茅 ,更让老师印象深刻的是,她的体育成绩相当的好 。


    1996年,那一年,正值王亚平上高三 ,却恰逢中国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。


    当时 ,空军女飞行员每隔八年才招收一次。这是一个难得可贵的机会,可谓真正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。


    人人都知道机会难得,但也同样了解难得的机会注定渺茫 ,所以,很多人并没有看好这次机会,包括当时正在上高三的王亚平 。


    起初,王亚平并没有放在心上,毕竟那是百里挑一 ,千里挑一的机会 ,自己选上的机会可谓非常渺茫,况且高考已接近 。


    然而 ,老师与同学并没有放弃王亚平 ,而是纷纷劝她,热心鼓励她 ,并对她说:“这次机会太难得了,好多人想报名,连资格都没有,你条件这么好,万一选上了 ,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!”最终,王亚平同意让老师先给她报个名 。


    当济南空军部队来烟台为预选人员进行身体初检时 ,王亚平还是怕影响高考,而犹豫不决 。这一天 ,她正在路边擦自行车,准备一会儿到镇上卖樱桃 。


    突然有好几个同学围了过来,一直劝说她一定不能放弃这次机会,既然报了名 ,就要去试一试 。


    有个同学扶了扶自己的眼镜框,故意失落地说道 :“我想去还没有资格呢!”在同学们的再次劝说下,王亚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去参加了第一次体检 。


    这一试不要紧 ,凭着王亚平从小超人的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了体检。


    很多人以为体检顺利通过就万事大吉了 ,其实并非如此 ,文化课要求同样严格。后来 ,第七批女飞行员队的队长王贵全曾介绍,当时全国有6万名应届生报名,但最终来到航空大学的只有37人。


    她还解释了大众经常存在一种偏见:“不要认为招收飞行员只要身体好就行,她们这些人当时的高考成绩也是超过重点本科线的 。”


    王亚平的高考成绩与高考后的身体复检都没问题。因此,1997年8月 ,当高考成绩下来后,她就收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成为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行员之一,全山东省也只有5个名额。


    从此,王亚平由当初的那个擅于长跑的樱桃女孩变成了一名女飞行员,并开启了自己的飞行之旅。


    从大学毕业开始,王亚平先后担任运输机飞行员 ,参与了汶川抗震救灾等多项任务 ,荣升为空军二级飞行员。


    2003年,神州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升空。这件事让王亚平心中有了一个新的念想 ,她也想成为一名航天员。


    2009年,国家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,王亚平知道后不顾家人反对,立刻就报了名 ,并顺利进入预备宇航员的行列 。


    这之后才是更加艰苦的阶段。


    03


    叶光富的姐姐叶亚丹告诉记者,弟弟6岁上了家附近的一所乡村小学,那时,全家住在农村,父亲早逝,是柔弱而坚强的母亲一力承担起家里的农活和抚养儿女的重任。

    坚强和坚持,是母亲用行动教会自己和弟弟的人生功课。


    每到农忙,左邻右舍都会来家帮忙 ,一片茫茫稻田的成果,转眼就能收进粮仓 。说起这些三十多年前的往事,母亲刘绍林的感恩之心未减,多少双手曾帮助这个一度清贫的家庭走过难关 。


    姐姐说 ,出生寒门 ,并没有影响弟弟的求学之路和上进之心,从小学习就不让家里人操心的叶光富在很小的时候就说 ,当飞行员是他的理想。那时,家门口有一个石头洗衣板,天上有飞机飞过,姐姐会大声呼叫:“弟弟快来,飞机!”姐弟俩常常坐在这张石板上,仰望蓝天,看飞机从天空掠过。


    叶亚丹说  ,这样的场景,让他们年幼的生活中,充满小小而珍贵的浪漫和憧憬 。


    上了初中,叶光富开始在万安中学上学 ,父亲留下的那个大而旧的28圈自行车,是他爱惜的交通工具。一直到高中,叶光富前往离家更远的太平中学求学,都是这辆老旧自行车陪伴他骑行跋涉,奔赴前程 。


    6年 ,少年求学的身影在乡村道路上留下重叠又坚定的足迹。


    叶光富的三姨告诉记者,叶光富高中三年住在自己家里 ,孩子有多刻苦,自己都看在眼里。天不明起床,夜深了还在复习,这些日复一日的努力,和那个伏案读书的背影,过去很久很久,都好像还刻在三姨心里一般。


    高三时的叶光富迎来招飞机会 ,通过体检和高考,从此翱翔蓝天。而就在他工作后 ,随着万安的飞速发展 ,母亲和姐姐都住进了崭新的电梯公寓 ,小区能溜达锻炼,出门不远就能买到新鲜蔬菜 ,交通便捷,环境宜人 ,辛苦了多年的母亲,开始享受“慢下来”的晚年。


    04

    作息时间好


    在翟志刚 、王亚平和叶光富身上 ,我看到了普通人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底层逻辑。


    1

    读书,永远是最好走的路


    “神舟十三”的三人组都有一个共同点:

    他们都没有显赫的家世,甚至是贫困家庭出身,但他们都没有放弃读书这条路,也正是当年没有放弃,让他们获得了“上天”的入场券 。


    第七批女飞行员队的队长王贵全,曾解释了大众经常存在一种偏见 :“不要认为招收飞行员只要身体好就行,她们这些人当时的高考成绩也是超过重点本科线的。”


    再来看看他们耀眼的简历 :

    翟志刚:硕士学位 ,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。

    王亚平:硕士学位,在读博士 ,大校军衔。

    叶光富:硕士学位,大校军衔 。


    从贫困生到让人瞻仰的偶像 ,读书对于寒门学子而言,意味着“重生” 。


    正如白岩松提醒高中生的那样 :


    很多人说现在阶层板结了 ,其实此前更板结。所以高考才真正地结束了那种板结。让不管是什么身份 ,你如果分数靠谱 ,就总能往外走。


    “没有高考 ,你拼得过富二代吗?”


    很多人 ,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,或抱怨命运不济,或盼望时来运转 。改变命运 ,有人期待机遇,有人祈求好运  ,而家境贫困的他们,则相信靠知识改变命运,摆脱贫困 。


    2

    相信专注的力量


    同样是做一件事 ,有人成了翘楚,有人却成了逃兵。


    有人终成大器,有人一事无成 。


    当自己摇摆不定的时候,请相信专注的力量。


    专注,是清醒地知道,自己在做什么 ,不浑浑噩噩不稀里糊涂 。


   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媒体见面会上,翟志刚感慨道:


    距离执行神七任务,已经过去13年。


    13年来 ,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难,也不是工作有多难 ,更不是学习有多难,最难的是如何能够将一件简单的事 ,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、百遍地把它做好。


    航天员训练任务繁重,其中一个训练重点是模拟突发事件和故障,每一个处置都要训练数百次 ,甚至数千次。


    每一个细节的疏漏 ,都可能是致命的。


    能让他们在这些残酷的训练系统中脱颖而出的,正是他们不变的信念,和心无旁骛的专注。


    3

    永远不要给人生设“天花板”


    和男航天员相比,女航天员的体力方面会有差距,但太空的环境却都是一样的 。


    为了能够顺利应对太空的状况,所有艰苦的训练王亚平都忍了过来,并且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。


    男航天员在水下坚持多久 ,王亚平就在水下坚持多久。由于男航天员臂力 、体型和臂展存在先天优势,女性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,要花费更多努力。


    超重耐力训练 ,起初是王亚平突破不了的瓶颈,考核成绩总是二级。


    体型偏瘦的她腹肌背肌不够  ,为此 ,王亚平在增强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的训练上想办法 。她除了正常体训外,还每天给自己加量。


    据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谷志明说:「每次她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,抓握铅球、俯卧撑、举杠铃等等。体质训练中 ,她总走得最晚。」


    终于,王亚平的胳膊练出了肌肉。有一次,王亚平训练完去按摩,按摩师提醒她说:「王老师,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,你的胳膊练粗了!」


    她听到后非常高兴 ,说 :「太好了 !说明我练出了效果,肌肉力量增强了 。」


    终于,在2013年 ,王亚平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,成为我国第二位女航天员,与航天员聂海胜、张晓光乘神州十号飞上太空。


    实际上,无论是“态度”,还是“投资” ,都比所谓“天分”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就 。


    所以,请别让“该有的样子”影响你的判断、选择和信心。


    不设限的人生 ,比你想象的开阔得多 。


    因为不设限,中国有了首位太空出舱的女宇航员 ;


    因为不设限,中国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空间站对中国长达10年的技术封锁,即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。


    因为不设限,才能在不断拓宽的边界中,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。


    年龄、性别、出身都不是尊龙凯时放弃尝试的借口。


    请永远相信 ,不设边界 、脚踏实地 ,才能仰望星空。

    也愿每个人都能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汲取能量,做自己生命之舟坚定的掌舵人。

    转载于网络 ,如有侵权请联系尊龙凯时删除


  • XML地图